影視廣告專業作為獨立的專業來開設的院校卻是麟角鳳毛。這難免讓本土廣告在趕超國際影視廣告過程中缺少提高前輩的本土理論的指導,也暴露出本土文化豐蘊卻得不到開發利用的不足,從而做出的所謂的“本土廣告”就難免顯得營養不足。我們要正視影視廣告的教育,在大量引進國外提高前輩師資的同時,也要留意結合本土文化教育,這樣才能培養出一批兼有國際與本土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才能更好的為社會更好的服務。
加強我國高等院校的教育和培養,進步全民審美素質
我國事四級辦臺,電視臺之間具有一定的獨立、分割、狼藉性。這勢必給影視廣告的宣傳效果帶來的一定的阻礙。央視占據“武林盟主”的寶座,有著得天獨厚的上風。如以1999年為例,中心電視臺全年廣告收入是47.17億元,比排在第二位北京電視臺多出40億元,相稱于全國其余18家超億元電視臺廣告收入的總和。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說,影視廣告藝術也是信息工業,同樣有助于國家經濟建設,假如央視一味壟斷,勢必缺少自身與同行之間的競爭。再有,假如地方各據一方,各電視臺既無聯系又無挑戰,也很輕易分不清形勢,迷失方向。
打破壟斷,公道建設好“四級辦臺”
中國影視廣告,歷經了20 多年“西游”后取得真經。由早期曾盲目崇洋,抄襲模仿西洋廣告,到接受西方廣告的創意策略,固然近幾年在國際廣告賽事上獲得了一些成功,但還欠缺將西方的廣告創意策略概念與中國民族文化內涵形象有機結合的作品,自己的形象品牌意識尚未完全形成系統。不管是神化的“太陽神”、精耕細作的“孔府家酒”,仍是氣魄如虹的“巨人”,疊疊不休、讓人目即成誦的“腦白金”,其水準都未讓全世界認同,它們的國際著名度并不像“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那樣走得更遠。
打造本土品牌影視廣告走向國際化
提倡和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國優良傳統。發展影視廣告要肯定自己的成功,也要看到不足,才能細水長流。公道而又客觀的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是對影視廣告職業道德的尊重;一味地自我感覺良好,則輕易使自己頭腦發燒,辨不清前進方向,從而陷溺于效仿中,休止不前,更不用說挖掘更深層次的民族底蘊來充分展示本土文化。我國影視廣告被世界認可的窗口僅是剛剛被打開,需要更多的鼓勵,也更需要中肯的鞭策。
建立一個有效的影視批評機制
(1)影視廣告主題應圍繞商品的效用展開,創意不能違反現實糊口。(2)尊重社會文化取向,順從民眾心理。(3)不能強加于觀眾,應留足消費者自主選擇權。現代廣告巨人——大衛·奧格威曾說過:“現今,,每一個人都談論創意,坦白講,我卻為此感到憂心忡忡,害怕我們會假意創意之名犯下一切過失,我怕我們可能因此步入一個虛偽的年代。”[15]
眾所周知,我國經濟已離別短缺的經濟時代,商品供應總量上泛起剩余,由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階段,市場的主體是企業,而選擇商品權則在于消費者,想真正感動消費者,必需著實從消費者及企業長遠利益考慮創意!
影視廣告在中國大陸誕生不久,國人就深刻熟悉到“創意”的重要性。北京廣告公司提出“以創意為中央,提供全面為客戶服務”一直是我國廣告行業的基本宗旨。這一點與日本、韓國、美國的發展情況幾乎是一致的,均不外20年左右,就完成了本國影視廣告從原始向現代廣告的過渡。1999年前,讓我們目睹所謂的優秀影視廣告的確少而又少,而經得起時間和消費者考驗的影視廣告更是大海一針,頗多廣告體現模式是:我是XX,快來看,快來買,急功求成。1999年后,特別是2002年“光明”學生奶《足球篇》在戛納、克里奧國際廣告節榮獲銅獎。一次又一次的獲獎突破,說明中國人也能以同樣的速度做出國際水準的好廣告。
真正從文體上正視影視廣告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