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剪輯在技術發展中的三個階段
電影剪輯已經并正在經歷第三個階段: 首先個階段是手工制作階段, 這是無聲電影時期, 由手工技術操作剪接影片; 第二個階段是機器制作階
段, 這是進入有聲電影之后, 由手工操作簡易機器進行影片剪輯; 第三個階段是計算機制作階段, 這是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高新技術, 由計算機進
行“非線性”剪輯(數碼剪輯)。 電影觀念、 電影藝術手法、 電影科學技術的演變和進步, 有力地推動了 電影剪輯藝術向著更高的層次和更大的范圍迅
猛發展。
由此可見, 電影剪輯既是影片制作工藝過程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 也是影片藝術創作過程中所進行的更后一次再創作。
1 處理聲畫關系
聲音和畫面的關系是剪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聲音的加入豐富了影片的信息, 提供了形成節奏的重要手段。 (1 )短片拍攝結束后, 短片的類型方向基本確定, 然后就是背景音樂的搜尋。 一首合適的背景音樂在影視作品中與畫面有機地結合, 可以對畫面起到補充、 深化、 烘托和渲染的作用,并賦予畫面形象以更豐富的內涵力。人們在影視節目的聲音與畫面的關系上進行了許多的創作,力圖使聲音的形象更加鮮明、完整,與畫面高度統
一。 一般按影視中聲源的視覺形象和它所發出的聲音之間的關系可分為三種, 即聲畫合一、 聲畫分立、 聲畫對位。 ①聲畫合一是更簡單、 更常見的聲畫結合形式, 它是指鏡頭中的視覺形象和它所發出的聲音同時呈現并同時消失。 聲畫合一時的聲音完全依附于畫面形象, 為寫實音。 當寫實聲音和畫面同時作用于觀眾的感官后, 兩種不同的感覺相互滲透和互為補充, 使觀眾的感受變得更為深刻、 真實。 ②聲畫分立是指鏡頭畫面中視覺形象和它發出的聲音互相離異的聲畫有機結合形式。 人們在聽覺上的感受習慣與視覺上的感受習慣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畫面的突然切換在感上可以很自然, 但當聲音突然消失、 出現和轉換時, 往往會在觀眾的身上產生很大的困擾, 但有的時候要求一切聲音與畫面機械一致反而會降低作品的信息量或藝術感染力, 而采取聲畫分立的方法, 則可增加作品的信息量或藝術感染力。 ③聲畫對位是指鏡頭畫面中視覺形象和聲音分別表達內容, 二者按照各自的規律去發展, 從不同的方面說明同一涵義的聲畫結構形式。 這種形式強調聲音與畫面的獨立性與相互作用關系, 通過觀眾的聯想, 達到對比、 象征、 比喻等對列效果, 產生某種聲畫自身原本所不具備的新的寓意, 拓展了作品的信息量, 又增加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2)很多的影視作品的背景音樂都是專門配樂。
2 節奏
(1 )所謂“節奏”, 中國古書《禮記.樂記》 中的“節奏合以成文”就揭示了節奏于止起、 靜動的實質及其藝術感染力。 而縱觀自然萬物可, 一切有生命的物質, 只要存在運動, 不管其形式如何, 就都有節奏。 ①節奏本身就是自然界各種運動物質、 物質運動和生物機體各項功能交替的均勻性變化與表現形式。 音樂與電影之間在手法的運用規律上有許多相通之處, 只是電影在以聲畫為表現形式時。 節奏更多的體現在時空表現上和時空變化形式的重復和分布上。 ②電影攝影的節奏更終是在剪輯上完成的。 英國著名的電影剪輯師勃來蘇曾說過: 剪輯電影百分之九十是節奏。 電影攝影剪輯中還牽涉到兩個與節奏有關的因素。它們分別是每個鏡頭的長度和景別的大小。
3 蒙太奇
說到剪輯不得不說的就是蒙太奇, 可以說剪輯是蒙太奇的一個手段。 “蒙太奇是電影剪輯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概括。 可以說電影剪輯與蒙太奇是同時產生,同時并進的。剪輯與蒙太奇在藝術創作上是同義詞。所以,當有人將影視剪輯編輯稱之為蒙太奇工作者,也確實有其一定的道理。
#p#分頁標題#e#蒙太奇對于剪輯、 編輯而言, 具有更為直接、 更為具體、 更為重要的特別意義, 必須深刻理解、 精到地把握、 熟練地運用之。 蒙太奇 montage建筑學上的一個法語詞匯,, 原義是安裝、 組合、 構成之意, 即將各種不同的建筑材料, 根據一個總的設計藍圖, 分別加以處理、 組合、 安裝在一起,構成一個整體建筑物,產生出全新的功能和效用。電影藝術家借用蒙太奇這一術語,來譬喻、表達、說明影片鏡頭組接的含意,是頗為恰當貼切的。
在電影制作中, 按照劇本或影片所要表現的主題和情節, 分別拍成許多鏡頭, 然后再按照原定創作構思, 把這些不同鏡頭有機地、 藝術地組接在一起, 使之產生連貫、 對比、 聯想、 襯托、 懸念及各種節奏等功效, 從而組成一部完整地反映生活、 表達主題, 為觀眾所理解的影片。 這些電影獨有的構成形式和表現方法,就總稱之為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