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子是聲音的物理屬性之一,反映了聲音的頻率。在音量相同的前提下,調子高的聲音在聽感上表現為聲音尖利和華麗,調子低的聲音則給人煩悶和憂郁的感覺。頻率體現的是傳導聲波的介質在一定時間內的振動次數,因為影視制作中的聲音經常不是純凈的正弦波,包含了多種頻譜分量。在本文中的調子控制部門是以頻譜分量為一個整體來論述的,音色控制部門將對各種頻譜分量進行分別討論。在聲源和拾音器相對靜止的情況下,調子是由聲源的性質決定的。當聲源和拾音器發生相對運動的時候,它們之間的運動速度會影響聲源被拾音器拾取的調子,在物理學中被概括為“多普勒效應”。“多普勒效應”指出,假設觀察者對地靜止,聲波在聲源移向觀察者時頻率變高,而在聲源闊別觀察者時頻率變低。當觀察者移動而聲源對地靜止時也能得到同樣的結論。假設原有聲源的波長為λ,波速為c,聲源相對觀察者移動速度為v:當觀察者移向波源時觀察到的波源頻率為(c + v)/λ,假如觀察者闊別波源,則觀察到的波源頻率為(c - v)/λ。人們經常有坐火車的經歷,當相鄰軌道上的火車鳴笛加速對開過來時,汽笛的調子會發生由低到高的變化,當兩車會車后反向闊別時,汽笛的調子又發生由高到低的變化。
聲源運動與調子控制
目前多數設備所設計的聲相控制功能僅僅和音量相聯系關系,,但真實的聲源運動對人耳的聽覺不僅僅是有音量的變化,尤其是在大范圍中進行的高速度聲源運動,還包括調子的變化和音色的變化。
聲源的運動在影視擬音中的音量變化需要根據畫面來人工模擬。上海宣傳片制作好比兩個俠客從畫面左邊打斗到畫面的右邊,拳腳相加的聲音是靠擊打菠菜來模擬錄制的。多聲道對這種以聽者為圓心做圓周運動的聲源表現為單個揚聲器的音量變化,當兩人在畫面左側打斗時,左聲道音量大,右聲道音量小,聲相在左;當兩人向畫面右側運動時,右聲道的音量大于左聲道,聲相右移;當兩人在畫面正中時,左右聲道音量相等,聲相居中。在數字音頻工作站中可以使用5.1聲道的聲相“樞紐幀”插值功能對音量進行利便的控制。
對于影視錄音而言,聲源的運動是一種客觀的運動,影視制作者有時無法控制。好比制作浪花的聲音由遠及近,制作者在使用錄音的方法制作時,更簡樸的方法是將發話器固定在攝像機上,這樣畫面泛起的效果仿佛是人眼的視點,而聲音的拾取點也與視點相似,模擬了眼睛和耳朵的位置關系。但是這樣記實下的聲音往往會有較大的噪聲,由于攝像機間隔要表現的聲源的間隔可能比較遠,那么間隔攝像機比較近的各種聲音也會被發話器敏感地捕獲進去。解決的方法之一是后期使用降噪器等對噪聲進行削弱,但這種方法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在噪聲電平忽高忽低的情況下,很輕易破壞要表現的聲音素材。另一種解決方法是將發話器靠近聲源進行拾取,噪聲的題目固然解決了,但又泛起了聽覺拾取點和視覺拾取點分離的題目。為了給觀眾以逼真的視聽同一感,聲音的后期制作中就需要對音量進行潤飾,好比采用運動發話器的方式跟隨海浪的運動,也可以在數字音頻工作站等設備上對音量的包絡線進行調整,根據聲源的運動速度選擇不同的曲線和斜率。這里建議在進行聲源跟蹤錄音時同時進行攝像機機上發話器的錄音,以便在后期制作中以機上發話器的錄音素材作參照,用跟蹤錄音素材逼真地模擬出聲源的運動效果。
影視制作中聲音經常設定一個虛擬聽者,就是說影視節目中的有源聲音是在誰的位置上聽到的,他可以是影視節目的觀眾,即以攝像機鏡頭為代表,也可以是影視節目中的人物,好比兩個人耳語的聲音就是以節目中的人物為虛擬聽者而播放的。聲源運動在影視錄音中表現為聲源和虛擬聽者之間的間隔變化。當聲源間隔拾音器位置較遠時,將獲得一個較小的錄音電平;當聲源間隔拾音器位置較近時,將獲得一個較大的錄音電平。在聽感上表現為聲音的大小變化,即音量變化。聲源由遠及近地運動時,音量便增大;聲源由近及遠變化時音量就減小。這種變化符合人們的聽覺感知習慣和糊口經驗。